一条生产线利润可达7000万?

Jan 21, 2019 3:04:46 PM来源:中国建材报

就在几天前,有一位玻璃企业老总乐呵呵地告诉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佰恒:“今年一条生产线的利润达到了7000万元,这是近几年少有的好水平。”欣喜之余,他对玻璃协会一年来在引领、协调和服务行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也高度肯定,流露出真诚的感激之情。

的确,2018年玻璃行业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2018年前三季度,平板玻璃产量6.5亿重量箱,同比增长0.4%;实现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34%。虽然全年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炉,但四季度的运行延续了前三季度的良好态势,以此分析基本可以肯定,2018年平板玻璃稳增长、增效益目标能够实现。

张佰恒告诉记者,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又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能够实现“稳增长、增效益”年度目标实属不易。这得益于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向作用,也得益于行业协会持续推进“三个攻坚战”打下的良好基础。

刚性需求仍存在

201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特别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政策,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投资、需求增长创造条件,这就为玻璃行业提供了市场机遇。”张佰恒表示。

平板玻璃的主要市场包括建筑业、交通运输、太阳能、进出口等,其中,建筑房地产市场仍然是其传统意义上的很大市场。

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虽然受到调控政策的抑制增速有所降低,但仍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7%、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7.6%,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4.7%、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长14.3%、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4%等。

汽车产业连续九年保持全球第1的规模,对玻璃的需求也是稳定的。今年1~11月产销量分别是2532.5万辆、2542万辆。张佰恒认为,汽车虽然首次出现了增速同比下降,但对玻璃的需求影响不大。

光伏产业所需的超白压延玻璃,自2006年以来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光伏产业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2018年运行呈现“先增后降”特点,前三季度超白压延光伏玻璃产量5.1亿m2,较去年同期增加0.9亿m2,增长幅度21.4%。

虽然随着“531”政策、《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政策的颁布,对整个光伏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光伏玻璃产量也快速下降,但张佰恒认为,这是基于长期的调结构、稳增长的暂时调整。

“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为玻璃行业稳增长、增效益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条件。”张佰恒说。

调控产能改善了供需关系

“需求端的变化我们无法掌控,但可以在供给端做文章。”张佰恒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玻璃行业一直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产能调控,以此适应市场变化,很大限度维持供需平衡。

长期以来的做法是通过行业自律、协调,鼓励企业根据当地市场变化提前安排冷修或延迟点火复产。张佰恒透露,目前协会正在争取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其中的一项内容是对主动调控产能的企业进行补贴奖励。

依靠环保倒逼压制低效产能。2017年以来,通过环保督查有21条落后产能的生产线停产;在实行平板玻璃排污许可证过程中,没有取得排污许可证的生产线又停掉了10多条;“2+26”城市冬季取暖季节执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部分生产线提前安排冷修,有的实行了限产15%的措施。“下一步,要扩大督查力度和范围,开展去非标产品、优化燃料结构等专项工作。”张佰恒说。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据统计,2018年冷修复产生产线18条,恢复年生产能力7446万重箱;冷修停产生产线14条,减少年生产能力4890万重箱。在产产能增加2586万重箱。张佰恒解释,主要原因是市场较好,厂家为利益很大化而加快冷修复产,或者通过热修的方式尽量延长使用寿命。

同期新建生产线5条,新增年生产能力1710万重箱。“虽然产能不算大但与政策导向相悖,我们已经将有关情况上报政府主管部门,并提请督查核查,不合规的该停的停、该关的关,违规者承担违规成本,遏制住产能盲目扩张之风。”张佰恒向记者表示。

“产能过剩是供给端的问题,自被列入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至今,玻璃行业始终背负巨大压力。”行业通常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过剩的程度,张佰恒认为,对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的特点应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按照全部的产能规模与有效的产能计算,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确实非常低,目前只有71.40%,距合理水平差距比较大。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全部的产能账本中,有70多条线、2.4亿重量箱产能是早期建设的规模较小的生产线,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没有改造提升的潜力,属于僵尸生产线或者“无效产能”。张佰恒认为,这部分产能肯定是淘汰或压减的主要对象,剔除之后产能利用率将提高到85%。因此,去产能目标也并不是十分困难。

“三个攻坚战”打下了基础

除了需求端和供给端发力外,张佰恒认为,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推进“三个攻坚战”,也为玻璃行业实现“稳增长、增效益”打下了基础。

2018年,玻璃行业继续深入以技术创新提升、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创新和组织结构调整优化为主要内容的“三个攻坚战”。协会组织、大企业带头,上下其手共同推进,通过举办GT12峰会、市场自律总结表彰会、加工玻璃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工玻璃30强峰会等活动,把“三个攻坚战”措施目标转化为去产能、强自律、降本增效的具体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举例来说,玻璃企业原来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经销商建立,这不仅无法适应市场、主导市场,还无端损失了一部分利润。为此,协会从创新经营模式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逆周期性”策略,也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生产成本变化、产品质量情况主动调整和维持价格。

“由于在认识方面空前一致,在应对成本上升、稳价挺价、市场协调等工作中高度协调,打破季节性局限,形成了厂家主导价格的局面。”张佰恒说。

不能再依靠外部因素

在2018年的平板玻璃GT12会议上,张佰恒提出了“周期性困局”的观点。这一方面是指玻璃行业运行的周期性特征,从2005年到2016年大致每三年经历一次,突出的表现是行业效益的大起大落,2006年全行亏损8.4亿元、2008年和2012年行业利润1亿元,相对于平板玻璃产业规模、产品价值是非常不相称的。

“另一方面是每次走出困境都是要依靠外部因素。”张佰恒略无奈地说,2007年是重油价格的大幅度下降,2010年是4万亿元投资的拉动效应,2013年是降准降贷降首付政策使得房地产行业的超常发展,2017年是环保倒逼抑制了产能的释放。

未来,难道还是只能坐等外部因素的“拯救”吗?张佰恒表示,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玻璃行业的发展受到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2019年的趋势,他有两个基本的判断:一是2019年我国经济仍保持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这是玻璃行业保持良好发展环境的大前提;二是供需格局结构性拐点日益临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张佰恒提醒,2018年的平板玻璃产量将会是一个“峰值”,之后必将进入减量模式。即使传统产业仍有需求,但增长空间有限,因为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减量、需求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行业发展规律表明,单纯依靠量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现有的产能人均占有接近1重量箱,放眼全球都没有可以比拟的。

“这么大的产能放在那儿,是资源的浪费、是沉重的负担。”张佰恒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减量和转型升级的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将是一个新常态,也是行业协会工作的着力点。

在他看来,玻璃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和政策要求,努力维持供需平衡,如果单纯追求量,价格就上不去,利润水平也就上不去。二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单纯依靠外部因素拉动发展模式不可长久,只有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外部挑战。

未来仍要做好四大重点工作

“虽然自2016年以来行业效益有所回升,但仍然面临效益水平下滑的风险。除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之外,主要在于玻璃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制约,对此必须要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张佰恒提醒说,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行业在下一步工作中,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内生动力、实现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去产能,加快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平板玻璃产能过剩是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结果,新建产能不断增加累加落后产能退出缓慢,造成产能规模不断扩大。张佰恒告诉记者,初步统计,自2016年以来平板玻璃新建生产线为18条,增加产能7650万重箱;与此同时无效产能退出缓慢,目前仍有70多条生产线长期处于停产状态,合计产能约2.4亿重量箱,占“产能账本”的近20%。由此导致产能利用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目前仅为71%,距离合理的范围(85%~90%)有较大差距。从产业分布看一半以上的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产业大而不强、集中度偏低,规模前十家的集中度仅为59%。

“平板玻璃产能严重过剩,是造成行业市场竞争环境、发展秩序失范、行业运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也是转型升级的很大障碍。”张佰恒表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玻璃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把产能规模压下来,把质量和效益提上去,以此作为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的基础和标志。

二是去非标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据协会初步调研,目前全国非标产品主要集中在4mm、5mm、6mm几个规格,比例在20%以上,相当于10条600t/d浮法线的产量,折合占总产能的5%。非标产品普遍采用下公差,达不到厚度要求,玻璃产品的安全性难以保证;从应用角度来说,产品厚度比较凌乱,与之相关的型材都要调整。从企业来说,刻意减少产品的厚度,通过降低原料和燃料的使用,降低成本,偷工减料,这是非正常的竞争甚至是欺诈行为。

“我们感受到的是近十年来建筑玻璃原片的质量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反映在加工钢化玻璃自爆、镀膜成品率低,应用在建筑上也出现过不少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在张佰恒看来,非标产品是严重制约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的重要因素,是产品质量环节长期存在的一个毒瘤。

三是创新提升补短板。张佰恒认为,玻璃行业产品结构存在以下“短板”:由于原片质量较低影响到在二次加工的数量和深度上均有较大差距,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绿色产品应用不足,能够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仅占行业总量的不足10%;部分高端建筑玻璃、高档汽车玻璃以及电子信息用超薄玻璃等还需进口;从技术结构看,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偏高约10%以上;中低水平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以煤焦油、石油焦粉为燃料,大气污染排放问题较为严重。

四是强化自律协调,维护市场公平环境。总体上我国玻璃企业数量仍然偏多,平板玻璃前十家玻璃企业产能集中度仅为59%。“谁都没有掌控市场的能力,领军企业较少,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在国际影响力和产业链中的行业地位难以提高。”张佰恒表示,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将继续努力强化行业自律,维护市场公平环境。